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核心在于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凉山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区,要解决发展问题,处理社会矛盾,巩固和谐局面,更需要以协调发展为引领,着力形成全域凉山平衡发展结构,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分析推进凉山协调发展的重大背景
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只有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才能使凉山经济行稳致远。凉山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作为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面建成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州人民的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全州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十二五”期间,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就,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等矛盾比较突出。这些是当前我州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重要原因,严重制约着我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如果说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重调整关系,注重发展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因此,“十三五”规划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越是临近成功的最后一步,越要做到统筹兼顾,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作为脱贫攻坚任务繁重的凉山,更要按照《建议》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二、增强三种意识,切实转变推进凉山协调发展的思想理念
以协调发展理念引领凉山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协同意识、补短意识,把协调发展贯穿于发展各方面、全过程,让协调出动力、出生产力、出合力。
一是增强大局意识,提高发展系统性。当今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多,各领域各层次之间关联互动越来越紧密。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凉山州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各种重大关系。
二是增强协同意识,提高发展耦合性。协调发展内在地要求协同发展,凝聚发展合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凉山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上,深入研究各项改革政策的关联性、耦合性,树立“双赢”“多赢”“全局赢是最大的赢”“整体赢是最好的赢”的观念,摒弃“零和”思维,使各项改革发展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共振效果。
三是增强补短意识,提高发展均衡性。“补厥挂漏,俾臻完善”。补短板对于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木桶效应”告诉我们: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要增强补短意识,认识到补短板也是谋发展促发展,也是调整比例、优化结构,增强后发优势、培植发展后劲。补齐短板意味着协调成功、整体增效。下决心优先解决涉及发展全局的那些“心头之患”,补齐补牢可能导致改革发展功亏一篑的那些短板,尤其是凉山州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短板问题。
三、强化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全域凉山平衡发展结构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重点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凉山要形成全域平衡发展结构,必须强化协调发展。
一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经济升级主引擎。坚持规划先行,优化城镇形态布局。强化规划引领,统筹考虑主体功能区划分、人口迁徙趋势、区域产业布局和重要交通线路走向,做好全州新一轮城镇化规划设计,扎实推进区域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控制性详规编制,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以“一圈四群”城镇群为主体形态,做大一批区域中心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镇特别是县城,集约发展特色小城镇,始终保证城镇化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城镇发展。因势利导、量力而行推进新型城镇化,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要求,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打造独特的城镇名片。加快推进现代化的生态田园西昌建设,以“西昌新区”、邛海“两万亩生态湿地”为带动,“再造一个产业西昌”,推进西昌、德昌、冕宁“同城化”发展,打造“攀西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和民族地区模范样板城市。支持有条件的县城规划建设城市新区,加快会理撤县设市步伐,促进会理、会东、宁南“一体化”发展,支持发展一批特色小城市。抓好省“百镇建设试点行动”和州小城镇建设试点,着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和旅游名镇。坚持产城相融,增强城镇发展的可持续性,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把城镇化与培育壮大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防止城市“空心化”和产城脱节。坚持城乡一体,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对接城镇规划,调整修订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形成布局合理的城镇、中心村、自然村空间形态,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要求,先难后易,新建、改建、保护并行,推进安宁河谷新村、彝家新寨、木里藏区新居建设,着力打造体现耕读文化、田园风光、地域特点、乡村情趣、民族风情的幸福美丽新村,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二要突出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建立完善三大片区州级统筹协调机制。加快实施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和安宁河谷地区跨越式发展规划,重点抓好安宁河谷地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大凉山彝区扶贫攻坚、特色农业发展、禁毒防艾、彝家新寨建设、生态保护、交通建设、公共服务,推动跨越提升;统筹抓好木里藏区生态保护、资源开发、民生改善、社会稳定,促进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
三要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形成和谐包容新局面。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教育扶贫为根本、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如期实现脱贫奔康;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覆盖城乡、普惠可及、保障公平、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法制化;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筑牢社会保障基础,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切实发挥社会保障体系兜底线、增福利、化风险的作用;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和人民健康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围绕代际平衡的需要,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形成和谐包容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