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返回顶部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党校论坛 >

李连秀:倡导凉山彝区“民俗文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此文获凉山州机关党建理论研讨三等奖)

发布时间:2016-03-09 17:10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数:

 

摘要:本课题组对凉山彝族地区采取以网络问卷调查和社会问卷调查形式,从凉山彝区民俗文化现状的基本特点出发,概括彝族群众的政治价值取向、道德价值取向、人生价值观、公民意识、民族认同意识几方面的现状及其特点,力求从彝区“民俗文化”中提炼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增进彝区人民总体素质建设、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并对在彝族群众中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巩固正确的价值观念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现路径进行了探索。

一、倡导凉山彝区“民俗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民族地区而言,其思想状况及价值取向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但在新时期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民族地区受各种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某些陈旧的民俗生活方式对民族地区的人们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对此,也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

凉山是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全州总人口470多万人口,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50%。凉山地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凉山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表现出特殊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凉山彝族地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又面临着多方面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而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的集体性,促使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也正是因为凉山彝族地区民俗文化的特点,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彝族地区也就必然多层次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意义。

二、彝族民俗文化现存在的特点

(一)其主流呈现出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

1、能理智对待国家和本民族间的关系。能逐渐把个人的命运、本民族的未来与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爱国热情、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和民族荣誉感。

2、价值追求呈现多元化。他们追求个人幸福,开始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价值取向功利化、实惠化日趋明显,同时希望在承认个人的社会价值时,更多的要求社会尊重他们的个性与民族人格尊严。

3、有积极上进的民族学习心理。他们能理解改革,求新求变,对新事物能够欣然接受,有危机感、紧迫感,懂得不断充实自己,努力保持与社会发展的同步。

4、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并能理性地看待民族问题。他们十分重视自己的民族身份,对本民族成员有较强的亲切感,有较强的民族向心力,对本民族的民俗文化有较强的认同和珍爱。

5、格守民族传统道德,注重自身修养和素质的提高。他们遵守民族道德规范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在判断是非、评判行为时,能维护集体和他人利益,在追求高尚、无私品格的同时,也开始有了一些理性的、务实的思考。大多数能清醒认识法律的作用,对彝族民俗习惯法已经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6、愿意积极投入彝族优秀文化的传统活动,在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继承、保护、转型、创新活动中愿做出自己不懈的努力。

(二)不容忽视的问题

1、封闭保守满足现状。由于受地理环境、习俗的影响,一部分彝族人特别是中老年人的心理趋向保守、封闭,这种封闭导致了对外来文化缺乏新奇感和敏感性,造成观念的兼容性差,不利于民族间的交流和文化的繁荣。

2、高民族认同,低自我意识。彝族人表现的高民族认同感,对于民族成员的凝集与约束、维持本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都能起到积极作用,但这也同时强化了保守和权威取向,而制约了本民族个性的自主张扬。因而在对待学业、就业方面,开拓进取意识不强,为理想而奋斗的刻苦精神不够,缺乏自信,缺乏激昂精神,学习动力不足。

3、人生价值观趋于功利和实用。部分彝族人受市场经济消极面的干扰,认为人生就是追求金钱和财富,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他们有了各种影响,只重个人的努力,忽视民族、社会文化的作用。特别是不少青少年缺乏主导价值观的引导,常常表现出价值观念模糊、摇摆和不成熟,在思想和行为上依从性较强。

4、个体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大部分彝族人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方面是令人满意的,但其行为令人忧虑:表现为有强烈爱国热情,但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有真、善美的道德知识,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成就事业的愿望,但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等。

三、彝族“民俗文化”现状原因分析

1、受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影响。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彝族的居住环境和条件虽然得到了改善,但从各县域的状况来看,大部分彝族仍然居住在交通不方便、通讯不发达、经济创收条件差、生活自然环境相对薄弱的地方,这无疑给彝族人在继承与创新民俗精神文化过程中带来很多负面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对先进文化的内化过程。

2、民俗文化环境的影响。彝族民俗特质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成长过程中民族文化环境的熏陶。从各县域的现状来看,一是对民俗文化内涵的挖掘重视不够,对民俗文化传承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还不很到位;二是对彝族青少年成长中民风、民俗、民生、民心的教育与引导的效用发挥不足,工作还体现在表面上、形式上,在贴近生活、回归生活、体验生活、提升对生活情感的理性认识上功夫下得不深。

3、教育因素的影响。一是家庭、家支教育的功利性成分大,强迫性质的盲目服从、遵守民族习惯的现实在彝族青少年中还较突出,再加上因父母低文化素质而带来的在教育子女中凸现的传统色彩,导致彝族青少年在吸收新文化、创新传统民族文化的周期长、难度大、实效差;二是学校教育体现民族性的特点不浓。主要表现在:第一,双语教学实施困难,双语教学师资不足、教材缺乏,质量较差。第二,教学内容脱离民族实际:学校课程套用国家课程,脱离民族地区文化背景,不能有效的保存彝族的民俗文化;教材内容脱离彝族青少年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特别是语言环境的认知经验,缺乏主动性、适应性、实用性,不能有效地发展民族文化;学校开展的彝族青少年职业培训力度不够,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差。第三,新农村、新文化建设内容的民族生产生活、文化心理、宗教信仰等传统色彩浓厚,缺乏现代文化的气息,并且对民俗活动的理性认识引导不得力。

4、其它因素的影响,如:彝族人自身的因素、网络文化的因素、新兴影视传媒的因素,现实中一些不劳而获的现象,“爆发户”的爆发经历等。

四、主要对策的思考

1、坚持思想发动和舆论引导,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在《凉山日报》、凉山电视台、凉山广播电台、凉山彝州网、凉山州政府网站及各县市的媒体开设“改变凉山——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 “走进彝区送健康、送文明”、“文明劝导促进健康文明新生活”等10余个专题栏目,通过群众访谈,挖掘正反典型,报道基层经验,抨击不文明现象,用鲜活生动的事例、浅显易懂的道理教育群众,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和宣传攻势。

2、加强民族教育研究,强化民族教育管理,科学规划民族教育发展。一是要认真积极开展彝族历史文化及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在理论上要有加强,在指导上要提高水平,在实践中要有成效,在成果上要更体现实效性和针对性。二是要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优化社会教育环境,处理好彝族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为彝族青少年提供将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现代文化先进思想相结合的新型的文化教育体系,以此实现彝族青少年在融入现代社会主流的同时,保存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精髓,不断实现民族性进入现代化、一体化的目标。

3、强化彝区群众思想观念的培育。紧紧围绕树立“勤劳节俭、清洁卫生、自尊自强、厚养薄葬”的新观念,按照“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认真实施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鼓励和引导彝族群众弘扬和学习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和先进文明的生活方式,摒弃“等、靠、要、怨、熬”的依赖思想和“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守成思想,主动革除买卖婚姻、高额身价许嫁、攀比摆设婚宴的嫁娶陋习和嫌老弃幼、生前苦熬守穷、死后倾家荡产攀比举丧的落后风俗,弘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富而思进、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增强自信,提高自觉,追求自力,不断增强家园意识、创业意识,养成珍惜劳动、节制消费、注重积累、持续发展的好习惯;主动转变随地而坐、席地而卧、裹毡而眠、簸箕盛饭、席地而餐等不良起居生活习惯。

4、重在求真务实,注重结合自身情况倡导彝区群众生活质量。现代文明新生活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只有改善了彝区落后的发展环境,提高了彝区群众的经济收入,才能让彝区群众过上现代文明的新生活。不断加大彝区民生工程的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彝区群众的生活质量。并且与彝区群众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相结合。通过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镇、文明洁美家庭等基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和好媳妇、好公婆、孝女孝男等精神文明细胞建设,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积极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引导彝区群众争学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争当文明礼仪的带头人。彝区群众还自发通过彝俗会(彝族民间协调理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防艾、禁赌等民间组织,集体制定《彝族婚、丧、喜、庆活动有关事宜的暂行规定》等村规民约,发挥规章制度对人们道德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引导彝区群众更新思想观念,破除陈规陋习,崇尚科学文明树立社会新风,积极参与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让现代文明生活方式逐步被彝区群众所接受,变为自觉行动。

5、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各县市结合村级班子换届工作,全面加强村、组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的思想建设、民主建设、能力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将一批农村中的致富带头人、产业发展的领路人、倡导文明新风尚的明白人推选为村、组干部,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领村民积极发展生产、移风易俗、美化家园,共同过上富裕、健康、文明的新生活。同时,深入开展农村党员“争先创优”工作,通过党员的示范行动,发挥党员的先锋范作用,使广大农村党员成为摒弃陈规陋习、主动移风易俗的力量中坚,带动彝区现代文明新生活模式。

 6、开展全方位的督查督办工作。通过实际调研和思考,提出了符合彝区实际的情况,提出了培育和构建“比送子女入学、比子女成才、比孝敬父母、比厚养薄葬、比自由恋爱、比牛羊多少、比银行存款、比房子漂亮、比环境优美、比清洁卫生、比勤俭节约、比无偷牛盗马现象、比无吸毒贩毒现象、比无人感染艾滋病”的良好社会文明风尚,倡导彝区现代文明新生活。

 

主要参考文献:

1、《西南民族现代化与文化变异》  周鸿主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2、《凉山彝族民俗文化》  周德清主编

3、《关于民族传统文化创新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部  段超。

收藏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