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作为偏远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全州有60多万人口处于贫困状态〔1〕,要实现全域凉山跨越式发展,切实有效的扶贫工作必不可少。作为州直机关单位,怎样有效开展定点帮扶工作,如何利用自身资源、整合社会力量达到定点帮扶效果最大化值得我们思考。
一、领导带头、全员参与,从思想上重视扶贫
机关单位对扶贫工作的认识深度、重视程度决定了该单位扶贫工作是“走过场”还是有实效,因此,必须提高对扶贫工作的思想认识,形成领导重视扶贫、全员关注扶贫、人人热衷扶贫的良好氛围:一要从大局出发,深刻认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认识到贫困现象不仅使贫困人口限于物资匮乏、生存艰难的境地,更使他们难以有效参与市场经济的交易和与社会的交往过程,严重阻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由贫困引发的偷盗、贩卖毒品等各类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影响我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二要从实际出发,切身体会帮扶对象的困难疾苦,实地走访扶贫对象村,了解其生存现状、迫切需求。三要从自身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性开展扶贫工作。充分调动单位全员主观能动性,发挥自身特长投入扶贫工作中。
二、突出重点、狠抓实效,以行动上落实扶贫
确立“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慰问扶贫”与“能力扶贫”相结合的帮扶规划,从制约该村发展最基本的教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四大问题入手开展帮扶,以党校扶贫工作为例:
(一)坚持把教育培训作为扶贫脱困的治本之策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发展教育、培养能力在扶贫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是一项长期性、根本性的工作。在扶贫工作中坚持“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大力发展教育、培育人才:一是改善教育硬件设施,党校在2012-2014年协调资金31万元用于村小校舍维修、新建厕所、操场硬化和围墙大门修建。学生学习条件、安全保障得到极大改善;二是积极开展捐资助学活动,注重与社会爱心力量的合作。党校通过与大爱凉山爱心协会的联系沟通,为昭觉县争取到15个特困学生支助名额,每月每人补助300元生活费直至其大学毕业;2014年7月,江苏滨海长三角爱心企业家助学联合会到昭觉县进行考察,为10名贫困儿童提供了10000元助学金;12月,为昭觉县募集到4万册图书和价值10万元的幼儿科技有声教材及设备,在全州引起了较大反响。2012-2014年间,通过学校筹集和社会募集,多次向学生捐赠运动服、书包、文具、图书等物资,总金额达到200万元以上。三是举办各类学生活动,激发学生热情、树立学生梦想与希望。例如2014年12月党校邀请全国青少年教育活动基地、北京华夏天地教育科技中心专家张青赴昭觉县中学、凉山州民族中学、西昌市一中、西昌市六中举办《中国梦 学子梦 我的大学梦》大型励志报告会,共有2200余名师生听取报告,张老师从生活中的点滴故事出发,以大量真实感人的案例、震撼心灵的现场互动,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要为中华之强大而努力学习,长大后回报父母、报效祖国。四是大力引进师资力量,与高校建立扶贫助学伙伴关系。通过学习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积极协商,2014年7月,成都信息工程学员一行15人前往博洛乡开展志愿助学,并将扶贫助学点从美姑县改迁到昭觉县博洛乡。五是大力开展成人教育、培训,江苏滨海长三角爱心企业家助学联合会在州、县分别设立“民工就业救助站”和“民工就业救助培训基地”,为民工提供免费就业培训;同时与昭觉党校合作开设了昭觉县村社人才培养班,首批45名农村彝族青年已经前往江苏盐城工学院滨海校区,进行为期三年的免费大学学习,学业完成后将全部回昭觉,助推昭觉经济发展。
(二)坚持把产业培育作为扶贫脱困的根本之道
产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缺乏稳定支撑是农民收入水平低的重要原因。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是让贫困地区彻底摆脱贫困的根本解决之道。州委党校帮扶村——金曲地莫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土豆、玉米和圆根萝卜种植,产值约400元/亩,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党校通过多方了解、多次深入西昌大兴乡实地考察,初步规划将金曲地莫村作为试点引种栽培经济作物山茱萸。山茱萸是六味地黄丸的主要成分,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每亩可种植300株,四年后开始挂果,生长期长达80年,盛果期每株产量可达20公斤,年收入可达6万元/亩;林下还可发展生态立体农业,引进绿壳鸡蛋养殖。若能成功引进,将显著改善该村的产业结构,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支撑。
(三)坚持把基础扶贫作为扶贫脱困的首要之务
基础设施落后一直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路、通电、通水”的基础设施格局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备要素。2013年,党校协调资金、以工代赈扩建村道;2014年,对金曲地莫村饮水工程改扩建。基础设施工程的建成大大改善了该村的人居环境,也为其今后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四)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扶贫脱困的重要之举
一是认真建立“三本台账”,做到群众困难心中有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台账成为干群心连心的“民心账”;二是坚持开展“送温暖”,把全校职工的爱心、关心送到每一户贫困户家中;三是依托党校师资优势,下基层做宣讲,讲政策讲法规,提高村民整体认识水平;四是持续开展禁毒防艾工作,坚持“治愚、治穷、治病、治毒”相结合,筑牢禁毒防艾的思想防线。
三、建章立制、明确责任,用制度保障扶贫
建立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全员参与共同抓、落实专人具体抓的工作机制,责任层层落实,分工明确到人,建立切实可行的扶贫制度: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及办公室,全面协调扶贫工作;二是要求领导干部带头下基层找问题,严格规定领导下基层次数、方式,防止下基层流于形式。三是全员参与走基层、结对帮扶;四是安排同志专职扶贫工作,负责扶贫工作的实施、推进与监督。
四、拓展思路、整合资源,创造性开展扶贫
一是整合资源,共同推进。扶贫过程中,除自筹资金外,还要学会主动协调联系,大量借助“外力”,多方筹资、多元投入、资源整合、统筹谋划,共同推进扶贫工作取得实效。二是着眼全域、共同发展。工作过程中不光是搞好一村的扶贫工作,还要谋划全局、牵线搭桥、相互帮助、互通有无,不吝自己的长处、借助兄弟单位的优势。三是多措并举、共同作用。我校在扶贫过程中除了传统的“输血”式扶贫外,将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其自身“造血”功能上,发展村社人才培养班、整合社会力量等创新扶贫模式收效显著。四是大力借助媒体资源,特别是新兴媒体资源,宣传扶贫成效、号召全社会参与扶贫,同时让大众监督扶贫。
〔1〕 冯斌,卢健,代诗韵. 凉山发展概论. 201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