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返回顶部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党校论坛 >

杨福灵:用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凉山发展实践

发布时间:2016-05-09 16:52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居于首位,指明了我国发展的方向和要求,代表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体现了我们党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深化。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民族地区,创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是凉山全面发展的重大引领,也是凉山脱贫奔康的必然选择,要将创新发展理念摆在凉山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在凉山蔚然成风。

一、深刻认识创新发展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走创新发展之路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近年来,我州大力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州现有各类研发机构共61个、各类科技型及创新型企业共159户,2015年全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1.8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2%,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凉山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性文件,同时修订了原科技奖励办法,并出台了新的科技奖励办法及一系列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对外科技合作不断拓展,科技合作模式由初期的单纯“引进来”逐渐转变为“引进来+合作研究”,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内容不断丰富。但当前凉山加快创新发展步伐仍面临诸如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滞后等难题。问题倒逼改革、发展要求创新,凉山要通过创新发展之路,解决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提升发展质量。

(一)走创新发展之路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前提条件

不平衡是导致区域间生产要素的流通不畅、利益矛盾与冲突加剧的主要原因,当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科技事业发展的不平衡都是凉山必须重视的问题。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2015年,西昌市GDP占全州GDP总量的32.4%,安宁河谷六县市GDP总量占比高达72.9%,长期以来,西昌“一城独大”、安宁河谷“一谷支撑”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独特的历史原因导致凉山各县市城市发展水平较低,农村极度贫困,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不强,农村资源不能顺畅地流通到城市,区域、城乡之间的二元壁垒长期不能打破;三是科技发展不平衡。由于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率和转化率不够高,出现了科技在不同区域发展不平衡、在不同领域发展不平衡、在不同产业发展不平衡等现象,要解决这些发展不平衡问题,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

(二)走创新发展之路是解决产业不配套问题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凉山经济快速发展,成功跻身全省“千亿GDP”方阵,并连续几年排名前列。但长期以来,传统农业占比居高不下、第二产业过度依赖资源、第三产业发展不足问题没有根本改变,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同样存在,导致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一是传统农业占比居高不下。“十二五”期间,凉山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平均达到20%,比重过高的同时,农业产业发展对技术的应用程度不高,多是传统的农耕方式,农业科技含量较低、产量不高、收入低;二是第二产业发展过度依赖资源。凉山有丰富的水能、太阳能、矿产资源,水能资源蕴藏量在3000KW以上,全州已发现的矿种有103种,产地1860余处(含伴生380处),但长期以来,第二产业发展严重依赖资源的粗放式开采,受其他地区能源资源需求度影响较大,2015年第二产业增速仅为0.1%三是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美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但与凉山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存在着诸如旅游产品层次不高、规模不大,“引不来人”;旅游产品品种单一,“留不住人”;旅游发展环境不优,“走不出去”等亟待解决的瓶颈。在新形势下,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调优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三)走创新发展之路是解决发展动力不够足问题的根本保障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是当前凉山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城市发展动力不够足。城市发展程度低于东部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不高,同时,城市发展水平不高无法带动农村,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足够吸引力和容纳能力,“引不来人”、“留不住人”严重制约了凉山的城市化进程;二是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不够足。农业发展层次不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农民增收渠道窄,农村贫困是当前凉山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走创新发展之路,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是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的必然选择;三是企业创新动力不够足。当前,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部分企业缺乏创新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建立研发机构、没有研发团队、缺乏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意愿,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企业普遍缺乏创新能力。通过走创新发展之路,能够强化各级领导干部、企业家和全社会的创新意识,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鼓励竞争”的社会意识和文化氛围。

二、牢牢把握创新发展理念深刻内涵,进一步夯实走创新发展之路的理论基础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推动凉山跨越发展,早日实现脱贫奔康目标,必须牢牢把握创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第一,创新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针对性的发展理念。创新是全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创新具有穿透力,是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战略主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创新具有社会性,离不开全社会形成创新风尚。第二,创新是具有高度实践要求的发展理念。工业化以来的实践表明,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国家强,创新久则国家持续强盛,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创新发展,靠创新塑造增长新动力、打造发展新引擎,推动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依赖规模扩张转向提高质量效益,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支撑和强劲动力。第三,创新是高度契合凉山跨越发展需求的新理念。胡锦涛同志题词:“凉山山清水秀,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民质朴,是一个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好地方”。但我们同时面临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等诸多问题,西昌“一城独大”、安宁河谷“一谷支撑”、彝区农村极度贫困的局面长期存在,为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创新发展,扎牢发展根基、搭好发展框架、抢占发展先机,不断巩固发展实效,不断完善和创新思路,为经济发展添活力、聚合力、强动力,加快凉山跨越发展进程。

三、紧紧围绕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进一步拓展走创新发展之路的基本路径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为适应转型发展需求,推动凉山跨越式发展,必须强化科技支撑、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增强区域创新活力,加快创新发展步伐,厚植发展优势,早日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小康。一要突出科技支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我们必须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补齐高新技术产业“短板”;加强对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破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发挥放大农业产业优势,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大力推进凉山从传统农业大州向现代农业强州跨越;充分利用凉山丰富的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二要突出创新主体,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企业是创新主体,掌握了一流技术,传统产业也可以变为朝阳产业。”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我们必须充分调动大型骨干企业创新积极性,引导大型骨干企业强化创新主体意识;加大中小企业培育扶持力度,鼓励中小企业积极融入创新活动;鼓励骨干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积极打造创新团队;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加强合作,积极支持企业自主转化科技成果。三要突出平台建设,激发区域创新活力。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是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重要载体,是加速转化创新成果的重要途径,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器。我们必须积极打造高新产业集聚平台,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科技服务中介平台建设,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科研成果共享,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四要突出关键要素,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我们要紧紧围绕凉山产业转型需求,多形式、有计划地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型人才;加快“院士专家工作站”“大学生创业园”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人才平台建设,培育造就一批创新创业优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积极顺应产业转型需求,改革、制定各项相关引才、用才、留才机制,为各类科技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平台,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热情。

收藏 打印文章